妈妈的针线袋
妈妈的针线袋是一个早已泛黄的帆布口袋,那是我们上学时背过的书包,后因太过破旧而退出了学习的舞台。妈妈把它拿来洗净,再在破损处缝补上一些漂亮的图案,就这样它又担当了针线袋的任务。
在袋中,装满了妈妈的宝贝。有颜色各异的线团;有大小长短不同的针;有把儿已经锈蚀但被缠上了小布条的剪刀;有很多的纽扣,大的,小的,塑料的,金属的,应有尽有;还有好几个黄色,铁青色的用来顶针的金属环;更多的则是平时收集的大小各异,五颜六色的布角,妈妈把它们按大小或者按颜色卷在一起,几乎塞满了整个袋子。
夜晚,吃过晚饭,待锅碗瓢盆收拾完毕后,妈妈就会坐在我们的身旁,拿出针线袋里的工具,借助那微弱的灯光,开始了缝缝补补。她或者把我们的书包带子加加固,或者给我们订上丢失的纽扣,或者缝上衣服破损的地方。妈妈边做边教育我们要爱惜衣物,不能太疯玩。衣服破了要及时给补上,否则小洞不补,大洞一尺五什么的。
妈妈有过做裁缝的经验,她的针线活做得特别好,左邻右舍的大婶们常常向妈妈请教,妈妈也很乐意与大家交流分享,大婶们总能得到满意的答案。
最令我影响深刻的,则是妈妈缝制的小棉袄。我们穿的棉袄小了或者是里面的棉花板结不暖和了,妈妈都会给我们缝制新的。这时,她就会拿出针线袋里的工具,先用剪刀把棉袄剪开,掏出里面的棉絮,放到太阳下爆晒,待棉絮显得膨松柔软了再收起来备用。
缝制棉袄可是一件技术活,要先裁剪好棉袄的内层,也就是她说的里子,一共四片布,两片做袖子,一片做背部,一片用来做胸部。缝制的时候需要把布平整的放在桌子上,然后在上面均匀的铺上一层薄薄的棉絮,最后再在棉絮的上面盖上一层颜色好看,选料考究一点的旧布。妈妈说,里子穿在里面,只要暖和就行,布料可以差点,但面子的布料不能随便。做好这些后,妈妈就会用针线把这四块布缝合起来,棉袄的前期工作基本完成。但为了让我们穿上更加舒适,漂亮,妈妈还得在棉袄上完成几道工序,她会用针线在棉袄的里外绗上很多针,说是将布和棉絮连在一起,能够把里面的棉絮固定,不至于滑动。没有领子的棉袄是不好看的,做一个漂亮的领子这难不住妈妈。棉袄要天天穿脱,所以纽扣和扣眼部分不能马虎,纽扣要订得结实,扣眼的锁边要做得细密。做完这些后,一件漂亮的棉袄就完成了,穿着身上既贴身,又暖和,往往能引来大人们的赞赏。
每当农闲的时候,妈妈就会拿出她的针线袋,开始为我们准备过年的布鞋了。鞋帮的制作很是讲究,是个技术含量很高的活儿,但比较省时快捷,鞋底的制作比较粗糙简单,但耗时费力,妈妈们得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了鞋底上。纳鞋底的时候,妈妈就会从袋中拿出她收集的布角料,一片一片的展开,一层一层的铺上,当有一定厚度的时候,就开始了她纳鞋底的漫长而又枯燥的过程了。
妈妈纳鞋底的时候,喜欢用麻绳,就是把麻丝拧成一根根细小的绳子,说是这个比棉线牢固耐用。穿好针,引好线,再把顶针——金属做的环套在中指上,这一切准备就绪后,就可以纳鞋底了。把针穿过厚厚的鞋底很是费力,这时妈妈都会习惯的利用顶针的作用,用顶针抵一下针尾便穿透了厚厚的鞋底。纳鞋底的时候,妈妈还习惯性地把针在头发上擦拭一下,年幼的我们不知道这是为什么,现在想来,这可能是使针上沾点油以增加润滑性,减小摩擦的原因吧。妈妈纳鞋底的时候很是熟练,几乎不用去在意针的走向,都能知道针脚的位置。纳好的鞋底针脚均匀细密,横看是一条线,竖着看也是一条线,斜着看还是一条线。做成的鞋子穿在脚上,会有一种舍不得下地的感觉。
就这一个泛黄的袋子,它见证了过往岁月的苍桑,它记录了我们童年成长的艰难,它装满了苦涩难忘的记忆,它领略了妈妈勤劳玲珑的双手,它缝补了岁月留给我们的裂痕,它装下的是历史的缩影,记载的却是生活的无奈。
妈妈的针线袋早已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关于针线袋的记忆却深深烙印在脑海中,怕是一辈子也难以忘怀。
- 上一篇:浅吟红尘,种一抹淡然于心中
- 下一篇:记忆中的顺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