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浪漫,毋宁死
大儒朱熹编纂的儒家经典“四书”,有一条核心内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意思很容易理解,只有修身才能齐家,只有齐家才能治国云云……说白了,是从A递进到B,从B递进到C的关系。
这种简单的递进推理在儒家学说中具有悠久的传统,大家应该都记得孟子见梁惠王那段著名的演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是不是都乍看起来很有道理,仔细一想又觉得有点不对劲?
再举一个例子吧,这首古老的西方民谣经常被用于论述蝴蝶效应:
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好了,现在一切都有趣地对上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蝴蝶效应使用了同一种逻辑关系。每一层递进看进来都是极为可能的,但是要从最开始的前提推导出最后的结果,却需要极大的巧合。事实上,绝大多数情况下,丢一个钉子不会亡一个帝国,修身也并不能平天下。然而钉子亡国的事我们都能看出概率低,而对于修身平天下,却常常一厢情愿地选择相信。归根结底,是因为人们或多或少有些理想主义。
儒家学说正是建立在理想主义的本性之上,在描述社会的美好前景时,它乐于忽略人性中固有的险恶,和人与人之间复杂的利益关系,将一切归结为简单的“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告诉你只要保持君子的操守,就最终能治理天下。也正是这种天真的理想态度使儒学成为国民数千年的信仰。要知道信仰必须具备浪漫的特质,不浪漫的可以成为信条,却注定成不了信仰。
正如德治是信仰,法治是信条;爱情是信仰,婚姻是信条;诗歌是信仰,论文是信条;直觉是信仰,推理是信条。
太过浪漫,未必是好事。对于国人逻辑感的缺乏,儒家这些诡辩式的甜言蜜语是难辞其咎的,它一开始就没有开个好头:用或然代替必然,把可能等同于可行,最终养成了一种毫不缜密的思维习惯,一种想当然的、人云亦云的话语体系。
比如时下抨击丁克和同性恋者的论调:“长此以往,都不生孩子,人类不就灭绝了吗?”对动物保护者的拷问:“有这闲心闲钱,为什么不去资助失学儿童?”对一切所谓的“出格”行为:“别人都不这样,你为什么要这样?”简直令人哭笑不得。
民不讲理,奈何以理说之。那位独尊儒术的先皇陛下,和那个崇尚集体主义的伟大帝国,在浪漫这条路上,你们把逻辑赢得五体投地。
更多精彩尽在牛bb文章网- 上一篇:葡萄园里萌生的治国精神
- 下一篇:查拉兔斯特拉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