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猫散文网

刘忠涛:文章与茶共一壶

2023-08-09
我的好友刘忠涛(释一尘)先生是一位资深文化艺术评论人。他性情豪爽,善交朋友、喜欢品茗。癸巳初夏的一个周末,当时我因公事在西安出差,得知他成为国际美术家联合会特约文化艺术家,便约几位好友去他书轩庆贺。刘...

我的好友刘忠涛(释一尘)先生是一位资深文化艺术评论人。他性情豪爽,善交朋友、喜欢品茗。癸巳初夏的一个周末,当时我因公事在西安出差,得知他成为国际美术家联合会特约文化艺术家,便约几位好友去他书轩庆贺。刘忠涛先生取出心爱的紫砂壶,为大家泡茶。这是把是清末民国初期的老壶,上面刻着篆书“文道”二字。大家顾不上喝茶,细细观赏他那精良别致的紫砂壶,壶与文字相映生辉,让人感叹不已。

我一边品茗,一边观赏悬挂在墙壁四周一些国内书画名家为其题写的号“悟道青云”。在这个气氛里,品茗赏书,谈艺论道,更觉清爽。大家都觉得刘忠涛评论文章的共同特点以笔触文雅,高古典雅,禅意盎然,让人陶然心醉是为特点(著名作家金陵叟评价:“每次读先生的大作,总有品茗饮酒之感觉,陶然忘机亦不虚哉!”),正吻合了茶的 “和,敬,清,寂”这些属性,茶的这种精神渗透了宗教,哲学,伦理,美学的艺术观点。“和”即平安和谐的气氛;“敬”即相互尊重;“清”即环境清雅;“寂”是安静严肃。刘忠涛质朴豪爽、宽厚温和的性格,往往赢得朋友们的欢心。就茶道而言,他很有一番见解,茶温的高低,炭的火候,水温的季节调整,泡茶的手法,奉茶的及时,雨天的准备,待客的诚意等。因此,茶道里蕴含着禅的内涵,不仅仅是喝一杯茶这么简单,而是通过繁琐的礼仪和规则来磨练心性,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克制自己,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然而,当人从事一种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时,这个方圆却不复存在,这就是按照禅的观点,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了。茶道其实是用一种仪式来向人讲述禅的思想。当饮茶者不再厌烦繁琐的茶道程序,而是信手拈来的时候,才算领悟了茶道的真谛。茶道正如参禅,其中奥妙,需要用心细细领悟。刘忠涛如此这般的为我们沏茶,奉茶,说茶,从这些细微的过程和见解中我们感觉到他的习性是长期艺术历练与茶结缘的结果,和茶的禅意极为密切。

茶有灵性,性由心生。茶韵氲氤,茗香怡人。浓淡由己,冷热自知。我们几位并非佛家弟子,亦有红尘之忧,俗气漫身。面对自身体会,也免不了感叹之至,谈论起红尘琐事开怀畅饮或看到街面设摊摆点之茶事,亦不失为俗中求雅、闹中求静之选择。但一反规制,一涉人为,茶灵便如惊鹿般即刻远遁,茶境也失其自然本色。即使器具再考究,程序再规范,环境再舒适,即就是再有“和、清、雅、寂”之说,也总有给人以失落和牵强的感觉或难以言传的味道,未免有诱导或心理暗示之嫌。我们几位好友,均为舞文之人,相处坦然,相敬如宾,坦露心迹。品茗、赏壶、论书,能有此境实为缘分。毕竟还是与壶与茶与文字有关的艺趣雅事,可称之为饮茶之雅境。

好友、好茶、名壶,犹如好酒过三,意味正浓,有朋前来品茗,切磋艺事,刘忠涛十分开心,老道娴熟的沏茶功夫如他评论文章一样的行云流水并进入佳境。他很有感触地说,当感到都市喧嚣、身心疲倦之时,不论独处还是群聚,不论绿茗还是红茶,不管泥壶还是瓷杯,就其所便,随其所宜,冲上一壶,泡上一杯,倒也沁人心肺,提神解乏。虽未得茶灵之真趣,但也可在不经意间体味出其若即若离的真味和留下的余味,这是在他创作之余,品茗之后,心有所得的饮茶之常境。

刘忠涛出身农家子弟,他就是靠一手好文章,从农村走向古都长安的,生活的阅历,他也有饮茶的另一番体验。他时常见得城中为生计奔忙的贩夫过客或村里收割碾打锄禾当午的山民壮汉在烈日当头、大汗淋漓之时,捧起瓷缸大杯或粗笨海碗,开怀牛饮那种煮得浓浓的砖茶,这虽不是饮茶之雅境,但觉得茶灵似乎又以别样的面目附着在他们身上。这其间蕴涵的直面生活的艰辛勇气,和憨厚勤劳的执着仍让人如茶味之再三,唏嘘赞叹。大俗大雅处往往见情见性,也可以窥见茶灵俯身。他也曾领略过豪庭雅堂的高贵茶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茶之真味,五味俱全。刘忠涛的见解,我们都感到人生的况味在喝茶的过程中便有真谛生发,想必这也是饮茶的一种境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