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猫散文网

西湖边:傍晚对话之后

2023-08-07
生活在西湖边上的人,那淡漠的眼神、慵懒的举止、悠然的表情,外来人是装不出来的。西湖是西湖人自家的,就像人家院里的一座水塘而已。而外地人到这里来,是要把西湖装在脑子里带回去的。...

生活在西湖边上的人,那淡漠的眼神、慵懒的举止、悠然的表情,外来人是装不出来的。西湖是西湖人自家的,就像人家院里的一座水塘而已。而外地人到这里来,是要把西湖装在脑子里带回去的。

一日,傍晚将至,我特意抽空来到西湖边上的一凉亭中,面对西湖坐下来,想独自欣赏一下抑或是享受一下夕阳余晖中的湖光山色。待我刚刚坐定,便走进来一位老者,乍一看上去有80岁左右的年纪,举止很是利落,气色亦不错,是一位很健康的老人。他向我这边看了看,用很和善的眼光打量了我一下,我则礼貌地向他点头示意。他老人家择了背向西湖的一个拐角处坐下,身子稍向后轻轻靠在亭柱子上。我为了使自己更悠闲些,也想把“天堂人”当得更纯粹一点,便欲与其搭讪,但还未等我开口,那老者先看了我一眼说:“这个地方看西湖还是不错的,全方位,正面角度。”我刚要回应,他又问:“不晓得你是从哪里来的啊?”杭州人说话的那种特有的柔声细气和尾音,我还是比较听得出来的。我暗想,尽管我也是一身休闲装束,更没有左顾右盼,但他却能一眼便断定出我是从外地来的,我不免心生诧异,不过我还是赶紧回应:“您看呢?”“噢,北方人,从东北来?”疑问中分明是带着肯定的口气。“您老看得真准,好眼力、好听力!可我才只说了三个字呀!” “哪里,哪里,看得多了、听得多了。”“那您老一定是位老杭州、老西湖啦?” “7岁时从富阳搬来杭州,78年哩!”我断定,这位老者会独自一人来此小坐,应该就住在这附近。“您老很有福气呀,出生在富春江畔,家又住在西子湖边,天堂人士啊!”“河坊街口。”老人淡淡地笑着,抬手向东指了指。那河坊街口恰好正对着西湖的“柳浪闻莺”处。

此时,又走进亭子里七八个人,显然是一道来看西湖的外地人。老者环顾了一下,主人似的说:“大家坐、大家坐!”边说边向我点头打了个招呼,便起身走出亭子。我见状也不由得跟了出来。“你坐一会吧,‘雷峰夕照’也是一大景观,还可听‘南屏晚钟’。”“走一走也好,跟您唠嗑很有意思。我还想向您讨教一下这游览西湖的自然之道哪。”“不敢、不敢。游者么,各有各的兴趣、角度,随心所欲、兴之所至喽!或近或远、或低或高、或昼或夜,各不相同,难说啥是最佳方式。” “那您老喜欢什么方式啊?”老人家见我追问不舍,便停下来转过身看着我的眼睛。我敢肯定这眼神是友善的,那难以名状的笑容已堆满了他光滑且有些红润的脸,极具慈祥智慧的样子。我却有些不好意思,恐有失当,便一直真诚地微笑着。只听他缓缓地、似是自言自语地说:“我嘛,如果非要说成是什么方式的话,那就权作‘实景神游式’吧。”我未搭话,静待他说下去。他见我这样,就又笑了笑。我很自信,他显然也感觉到我还是懂得一点交流的技巧和默契。接下来他肯定会自解“实景神游式”的。善于倾听或者表现得乐于倾听,是开启话语之门的钥匙!“我常与外地游人闲聊,今天我俩挺投机的喽。”“与您老聊,我受益匪浅哪!”“相互的,双赢嘛!哈哈。”他老人家第一次笑出了声。这让我很感动,此时我已全然忘记周边的景致了。他停顿了一下,欲言又止。这时我看见前边有两个青年从坐着的石凳上起身走了,于是我便先走前一步请老人家坐下,而他又用手示意我坐。老人眯起眼睛,抬头向天上望去,几乎是一字一顿地说:“不论在什么地方,看在眼里的是物化的景色,印在脑海里的是模糊的影像,而留在心里边的却是文字的东西。你说是不是?”我心里已经有了想法,但并未开口,眼睛直直地看着他,仍然静待他说下去。“文字的东西才是最终的东西,也是最好的东西,比美景更美,它能让你记住,记住了文字便能回忆起来,于是模糊的影像清晰了,而且经久不衰……”我此时已经是边聆听边思考了。老人家说的,我似曾想到过,现在却被老人家提炼出来了。真乃师者也!可传道解惑也!于是我便想,这西湖的景点说无数也有数,西湖的诗词歌赋说有数也无数。每一处都有相应的名家诗联辞章,你尽可以脚顺着小路,心随着诗行游走在物化和文化之间,眼睛阅览景色的优美,心里感受着诗意的滋润。

听着听着,想着想着,忽然一个念头涌上我的心头,这老天赐给杭州人一个西湖,这灵性便充溢了这个城市,难道它也会滋养着每一个人,并渗透到他们的血脉之中吗?自古以来在常人们的眼里,杭州是人间天堂,杭州人风流倜傥,多出江南才子,我今天竟然如此巧逢机缘?不觉间,他又说了许多,抓一个段落间隙,我忽然忍不住问老人家:“您这样游西湖,心得一定很多、很深,写了不少西湖的文章吧?”他老人家的话能让我记住许多,而这个问题的回答不仅让我记忆清晰而且触动深刻:“名家先贤已登峰造极,我等好好体会便是。感受到了,我们也进入最高境界啦!”如此之论果然振聋发聩!

回想起前几次到杭州西湖的事,完全是因为这次老先生的几句话触到了短处,触到了羞处。现在仔细想来,每到一地游览观赏都不很得法,想记下游程写点什么往往是若明若暗,虽说还算有些感觉,但罕有深思,不得美景之独旨;亦绝少究源,未解掌故之要义。此次闻道得一高法:以诗为引。从物化的视界引入到文化的境界,知诗以陶性;以史为导。从景物的静态导入到人物的动态,明史以益智。可谓随高人进入高境界,向智者学到大智慧。

此时的西湖已亮起些许灯光,远处的山形也渐渐隐去。月色朦胧、湖山朦胧,吾心亦朦胧,索性闭上眼,整个身心都融入到这天地之间……

责任编辑:子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