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视角中的黎元洪
武昌起义爆发之后
就像袁世凯于戊戌变法期间突然“扬名”一样,他的儿女亲家黎元洪,也是于武昌起义爆发后一举成名。有意思的是,两人当时显然都不愿意暴得这个大“名”,然而其“名”却还是不期而至。世事难以逆料,由此可见。
然而,同样是暴得大名,袁世凯因有“告密”之嫌,一直遭人垢病;黎元洪虽是被赶鸭子上架,但歪打正着,从此“青史留名”。
武昌起义爆发当晚,在黎元洪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固然有不少文字记载,但作者多为“旁观者”,更不乏许多人是在事后采访了解执笔为文,所以今天读来,多难免有隔靴搔痒之感。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黎元洪儿子黎重光的眼睛,来看看他父亲那天晚上的表现,以及乃父其人其事,或许不失为解读黎元洪这位辛亥革命期间重量级人物的一把钥匙。
武昌起义爆发时,黎家住在武昌中和门正街,离楚望台军火库相距仅半里。起义枪声打响后,黎重光眼里“不赞成革命”的父亲匆忙换上便服,到参谋刘文吉家躲藏起来。结果被刘家卫兵向革命军告发。此时革命军正在到处寻找黎元洪,不是要杀他,而是要请他出来任都督,做革命军领袖,领导这场革命。这当然是黎元洪万万没有想到的。因事发突然,所以难免要费一番口舌。结果是黎元洪被“强行说服”,当上了都督。
黎重光后来曾自问,他父亲既不是革命党人,又不赞成革命,为什么大家要推举他当都督?对此,他分析了三个原因。一是当时起义军中少有人懂军事。而他父亲毕业于北洋水师学堂,出身海军,曾赴日本考察陆军,懂军事;新军建立,又参加过军事学习,并在太湖、彰德二次秋操中取得良好成绩,这一切都使他在湖北新军中建立了较高威望(黎重光还有一点没说,那就是在举世震惊的中日甲午之战中,参加此役的黎元洪的表现也可圈可点)。二是当时军队中普遍存在克扣军饷、中饱私囊的情况,而他父亲所部绝无此现象,所以士兵拥护他。三是他父亲经常住在军营中(其他军官多经常住家里),过年也不回家,还带着他去营房向士兵拜年。如此“亲民”,无疑为他父亲建立了一个良好的人脉平台。
提起黎元洪的人脉,还可一说他与海军提督萨镇冰在武昌起义后发生的一段故事。当时清政府派北洋军南下“讨伐”,并命萨镇冰率海军协助进攻。黎重光说,萨镇冰是他父亲水师学堂的老师,他们感情很好。当时武昌虽有炮,但威力远不及海军。如海军参战,武昌一定会很惨。于是他父亲一连给萨镇冰写去两封信,黎重光记得第二封信的大意是:吾师向来知道元洪为人一贯谨慎,这次起事,实是人心所向,经过再三考虑,乃接受此职。望吾师眼光看得远一些,与革命军合作。
经过黎元洪的努力,萨镇冰最后终于率兵舰相继离去……
与袁世凯成为儿女亲家
袁世凯与黎元洪皆为辛亥革命期间中国政坛重量级人物,但关于袁、黎两家结为儿女亲家的经过,知详者似乎并不多。
据黎重光回忆,袁世凯当上总统后,对他父亲留在湖北兼任都督很不放心,所以就力邀他父亲北上。而他父亲觉得革命已经成功,军队似无保留必要,也愿意北上。于是1913年冬,他们一家来到北京,由袁世凯安排,住进南海瀛台。
瀛台四面环水,形如孤岛。这可是当年慈禧太后囚禁光绪皇帝的地方。居住于此,黎元洪当然不会没有想法。黎重光说,有一次他母亲患病,他父亲向袁世凯提出,瀛台太冷,不适合病人居住,要求搬出。经他父亲一再要求,袁世凯为了缓和与他父亲的关系,干脆花了十万块钱,在东厂胡同买了一处房子送给他父亲,他们一家才于1915年搬出瀛台。不过在黎重光印象中,他父亲不是一个甘于无功受禄的人,袁世凯为他父亲破费买房相赠的事,一直让他父亲耿耿于怀。1916年袁世凯死后,他父亲终于有机会送上十万元奠礼。也是十万之数,知情者一望而知,黎元洪是用以还欠袁世凯的情。当然,这是后话。
袁世凯在总统任内,为和黎元洪捐弃前嫌,并与之结好,便托唐在礼前往说亲,提出将黎家女儿绍芳(当时年仅八岁),嫁给袁家儿子,九儿、十儿年龄相仿,任选。袁家则将女儿嫁与黎重光为妻。黎重光说,这事遭到他母亲坚决反对,尤其排斥袁家女儿做她媳妇,说这样的媳妇让她吃不消。后来黎家经过商量,觉得一概拒绝,未免有拂袁家一片美意,太伤感情。最后黎女与袁家九儿克久定了亲。在黎重光看来,这是一桩不幸的政治上的封建婚姻,似乎也预示着其结局同样会不幸。果然,随着他妹妹年龄增长,越来越对自己的婚姻不满,终日郁郁寡欢,成了精神病。结婚后病情有增无减。后回娘家疗养,不久进精神病院治疗,终告不治,遗憾去世。当然,这已是三四十年代以后的事了。
- 上一篇:小城里的小人物
- 下一篇:只有青春期,没有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