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岁坡
陈洪进与留从效一样,都是有功于泉州发展的人物。陈、留何许人也?留从效当过南唐王朝的“晋江王”,陈当过南唐的统军使、北宋的节度使、杞国公和岐国公……
知道陈洪进的泉州人都知道万岁坡。清道光《晋江县志》对万岁坡的得名特别注明:“万遂山(一名法石山),在三十六都,距郡城东南十里许,下有法石寺。五代陈洪进尝筑坛于此,以效嵩呼,后人因称其地为万岁坡……”“嵩呼”是有出处的——汉代元封元年春,武帝登嵩山,从祀吏卒三次高呼万岁。后来,引申为臣下向帝王高呼万岁。然而做了北宋之官的陈洪进岂敢效法“嵩呼”?这可是一件捅破天的大事啊。
五代后梁乾化二年(914年),陈洪进出生于泉州仙游县一户贫寒之家,他自幼勤读诗文,研习兵法,年纪稍长,便在留从效麾下从军。陈在行伍中“以材勇闻”,在血火中成熟。南唐保大四年(946年),南唐元宗任命留从效为泉州刺史。又过了三年,授留从效节度泉南等州观察使。不久再授同平章事兼侍中、中书令,封鄂国公、晋江王。陈洪进被封为统军使,握兵权,为留氏屡立战功。
北宋建隆二年(962年),年老久病的留从效仙逝,陈洪进掌控清源军的军政大权。为了坐得交椅名正言顺,他遣使向南唐后主李煜效忠,很快被委任为清源军节度使、泉南等州观察使。陈洪进虽是武夫,却有极强的政治敏感性,当他发现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四分五裂的五代十国有望重新统一,立即采取抹壁双面光的手法:明里依附南唐,暗地里派人赴汴京(今河南开封)向宋太祖奉表称臣,并岁贡金银财宝。乾德二年(964年),陈洪进得到赵匡胤的正式承认,改清源军为平海军,平海军节度使、泉漳等州观察使是此时陈洪进的官衔。
赵光义当上宋朝第二任皇帝后,加封陈洪进为检校太师。太平兴国三年(978年),陈洪进赴汴京朝觐,泉、漳二州就此归入宋朝版图,史称“陈洪进纳土”。宋太宗“优诏嘉纳之”,升洪进为武宁军节度使、同平章事、留京师奉朝请。四个儿子都得到朝廷的重用。当了几年京官,陈洪进是得到皇帝信任的,被封为杞国公、加封岐国公,赐府第于开封祥符县。雍熙二年(985年),73岁的陈洪进病逝于开封,宋太宗下诏罢朝二日,以示哀悼,并赐赠中书令,谥号忠顺,追封颍州会稽东海南康王,敕葬开封祥符县田村。泉州是幸运的,在新旧王朝交替的关口,陈洪进审时度势、果断地顺应时代潮流,使泉州免于兵火之灾,延续了留从效治下的安定和繁荣。
陈洪进扮演主角后,他敏锐发现泉州人多地少,阻滞了经济的发展。南郊一片荒无人烟的滩涂让他有了想法。很快地,一彪彪农夫工匠队伍驻扎在这片土地,筑起一条三里海埭,分设七个闸门,硬是把滩涂改良成方圆几十里的水田,陈洪进甚至把自己的家族迁往那里定居。为了纪念他,那片土地被称为“陈埭”。如今的陈埭,已是晋江的经济发达镇。
仙游县连江里是陈洪进的家乡,那里依山濒海,淡水稀罕,丘陵田地成了靠天吃饭的“望天田”。对于出生地的地理位置,陈洪进了如指掌。海水不能滋养庄稼,他决定从几里外的蕉溪引水。为了解决筑陂堰揽溪流的技术难题,他不惜放下身架,主动向郡城崇福寺住持何自永长老求教。
为了避免增加乡民赋税,何长老出面募捐,有钱出钱,无钱出力。陂堰筑成后,溪海截然分开。海水涨潮时,只能涌到陂堰之下,而拦截的蕉溪,水位自然抬高,解决了几千亩农田的耕作用水。当地百姓为陂堰取名“太平”,以纪念陈洪进主政清源军期间,百姓远离兵灾连年太平。无疑,太平陂也是陈洪进的功德陂。
陈洪进影响后世较大的政绩是改革田赋,田土分五等,山田分三等。农田与水利建设是陈洪进的两大抓手。他推行优惠政策刺激乡民开辟梯田、围垦海埭,同时大兴水利——除了筑造太平陂,还重兴天水淮……天水淮是唐代泰和年间修建的引水灌田工程,环串在泉州通淮门(今涂门)外的平原上,由于年久失修、渠道淤塞,抛荒的田地年年递增。陈洪进亲率军民重浚了沟渠,引晋江水灌田,近于荒废的田园重新获得了好收成。后人为了记住他的功劳,将天水淮易名节度淮。
- 上一篇:文学路上的三堂课
- 下一篇:爸爸妈妈一直活得战战兢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