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猫散文网

又到祭拜“公期”日

2023-08-02
过年了,一切又恢复了平静,日子又在不知不觉中回到了原来的轨道。在这个岛上,有的村庄又到祭拜公期的日子。我曾经问过许许多多的当地人,到底祭拜的是什么公,过的是什么期。结果问来问去,也没有问出一个所以然来...
过年了,一切又恢复了平静,日子又在不知不觉中回到了原来的轨道。在这个岛上,有的村庄又到祭拜公期的日子。我曾经问过许许多多的当地人,到底祭拜的是什么公,过的是什么期。结果问来问去,也没有问出一个所以然来。反正,到了哪个村庄过“公期”,总有一些朋友拉着我们去那个村中朋友家大吃大喝一顿,不去不行,去得人越多,那户人家就越开心。

现在住在岛上的汉族,大都是从大陆迁过来的汉族人,其中又以福建籍贯的居多。在岛上,你问一下当地的汉族人,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人家,都会说自己的祖上是从福建那边迁过来的。这里的当地话,百分之七十也和闽南话、潮汕话是相通的。我有一位大学同学,籍贯是潮汕的,一次没有上过岛,当他第一次上岛后,竟然能用潮汕话和本地司机讨价还价。其它的,象爱喝茶、笃信佛教、重男轻女等习俗,和福建的某些地区一样,至今仍然在这个岛上盛行。

后来,我查了一下书本,总算弄明白了“公期”的来历。原来这个岛上居住的都是黎族、苗族的先人,大陆迁来新的移民后,这些黎族、苗族的先人就被迫往岛内的山区迁移。大陆的汉族人是不请自到的,黎苗人也是被迫迁移的。因此,在一进一退的过程中,双方的矛盾越来越深刻,冲突也越来越激烈。最后发展到,一些汉族的迁居点,会经常受到被迫迁移的黎、苗人的袭扰,不得安宁,一些弱小村落居民的生命甚至都受到了影响。

现在想想,南下的汉族人,无缘无故就占据了人家世世代代、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黎、苗人焉有不反抗的道理,焉有不拼命的理由。于是,在这种激烈的冲突中,弱小一些的小村庄就永远地消失了,不是去投奔较大的村墟,就是被反抗者彻底剿灭了。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出路。在生与死的逼迫下,人们会迸发出强烈的求生欲望,除了团结,除了齐心,没有第二条可走。

大陆迁来的人,大都是以宗族为组织的。特别是来到了这个孤悬海外的异地他乡,为了生存,为了保命,依然要靠宗族的势力来维系着整个宗族的生存、繁衍。的村庄受到威胁,在生命受到屠戮之时,宗族中最有组织能力、最有智慧、最有威信的长辈就会挺身而出,组织全村宗族的人誓死一拼,生死与共,誓与村落共存亡。正所谓,家贫出孝子,乱世出忠臣,就在血雨腥风之中,就在保家卫村之中,村中的这个长辈的威信得到了空前的巩固,宗族的凝聚力也得到了空前的增强,村落的生存机会也自然而然地提升了。

南方人都习惯将家中的男性长者尊称为“公”,到现在也是这样。只要在南方,见过年纪大的男性,叫声“公”,就表示对他的尊敬。同时,南方人也把家中祠堂中供奉的祖先尊称为“公”。过年过节,南方人拜祖先,也叫做“拜公”。当村中这位率领宗族浴血奋战的“公”去逝后,他的生日就成了这个村的“公期”。以后,每逢这位“公”过生日时,全村人,不论男女老幼,都会在这位公出生之日,为他过生日,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过“公期”。这个“公期”,就成了全村人最大的节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全村人来说,“公期”比过年还要热闹。

过“公期”那天,村里人会把自己家最好吃的东西都拿出来,从早上开始就开门迎友,全家老少一直要忙到晚上。因为家家户户做的都是流水席,只要有朋友来,桌上就有现成的菜、饭、酒。朋友来了就吃饭,吃完就走。谁也记不清,这一天究竟会来多少人。反正,人们说,在吃“公期”这天,哪一户人家来吃饭的人最多,就说明这户人家的人缘最好,这户人家的主人也会最有面子。现在,枪炮声早已远离,弓弩早已入库,如今的祭拜“公期”,早就办成了吃“公期”。“公期”实际上就是为朋友们提供了一个聚会的平台,提供了一个增进友谊的机会。

在这个岛上,谁也没有统计过,到底有多少个“公期”。反正,据我估计,这个岛上有多少个汉族的村庄,就应该有多少个“公期”。每个村的“公期”与每个村都不是一样的,因此,过“公期”的时间,也从年头,一直过到年尾。村里过“公期”这天,只在家里来了客人,这户人家就会燃放鞭炮,把自己的朋友迎到自己家里,这既是一种朴实的民风,更是一种约定成俗的习惯,正是这种传统,积少成多,构成了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的文明。

“公期”是在我们民族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传统节日,虽然十分简单,但它的寓义却十分丰富,也十分深刻。我觉得,这个小小的民族节日,是在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后人,切不可忘记历史,切不可数典忘祖,切不可忘记先人。

有所思,是为记。